求學時,由於升學考試的科目重點在於理工,因此,對於文史這方面,我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琢磨,當時也沒有興趣去了解。歷史這門課,對我而言,總覺得事情過去就讓它過去吧,大家往前看,尋求新科技來改善生活大小事,才是成長進步的動力。當然,也就不會特別去關注歷史文物這部份了。

直到最近這幾年,有一點閒暇時間,逛到各類型的美術館、博物館等,並花點時間從導覽人員的介紹中,去瞭解各種文物的歷史,或者是創作者的背景故事。這才發現,藉由展出品背後的故事,居然能在展場的氛圍中,就能輕易地撥動觀賞者的心弦,讓文藝氣質一時之間都湧了出來,驅使你立馬到紀念品店採購,將複製品或授權商品一一帶回家蒐藏。

經歷過這樣的感受,這才發現,其實,媒體製作公司,早就注意到這一類別的市場了。日本東京電視台1994開播「開運鑑定團」,形式就是個古董鑑定的綜藝節目,節目中提供各種寶物,讓專家或鑑定師說明寶物的來歷,再由明星與觀眾一起來猜寶物的價值,鑑定師扮演的功能,除了說明寶物的故事來源,也教導大家如何分辨真偽,同時給予市場行情資訊。

這樣的節目,跟前面文章所提過的平台,其實換湯不換藥。一個展示通路平台(電視平台),商品展示(來賓提供),故事包裝(寶物提供者或鑑定師),這幾個關鍵點,就促成了一個節目的誕生。

這類型的節目,日後台灣有「寶物鑑定團」、Discovery的「寶物鑑定大師」(Dealers)、國家地理頻道也有「發現國家寶藏」、以及「倉儲挖寶王」。

「發現國家寶藏」節目,是跟區域性的博物館合作,號召藏於民間的寶物,看兩位主持人的挑選眼光,找出符合該博物館主題性的展示品,主持人間的競賽,當然還有文史工作者來做鑑定辨明真偽。由於每個博物館有其收藏的主題,藉由這樣的節目,也可以讓觀眾們認識當地的歷史背景故事,是個了解美國各地歷史的教育節目。

「倉儲挖寶王」節目性質,則比較輕鬆,是從閒置以久而被拍賣的倉庫中,尋找倉儲中可能還有價值的寶物,藉由專家的鑑識與建議,或者是將其整修,為尚有價值的產品找到新的買家,扣除競標成本,從中獲利。嚴格上說起來,比較沒有太多歷史背景故事,看起來比較不會太沈重。

接下來介紹的,是我比較認真觀賞的節目,Discovery「寶物鑑定大師」(Dealers),這個節目找來5位分別來自中、英、美等國的藝術鑑賞大師,這些人士個個閱歷豐富,對於來賓提供的各式各樣古物,從珠寶、汽車、化石,甚至於漫畫等等,都能提出更深入,更豐沛的歷史資訊。重點是這些人平日的工作場所,就是周遊在各個古董、藝術的拍賣場中,他們必須在節目中,讓觀眾們了解,為什麼寶物值這樣的價值。接著就是節目的特點,五位鑑定師會針對有興趣的寶物做競標,以便在未來的拍賣場中脫手獲利。競標期間,當然跟寶物提供者之間,也會有一番討價還價的內心戲囉,這也算是節目的賣點之一。

 

節目的角色分配:

平台:電視製作單位與播放頻道

展示品:由來賓提供的古董或藝品

故事內容提供:來賓、鑑定師

仲裁者:文史專家、鑑定師

獲利者

文物提供者:能夠將家中翻出的寶物經過專家鑑定,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知道寶物的真正價值,即使買賣不成,也有公定的底價了。

鑑定師:樹立專業權威,提昇自己在古董鑑定市場上價值,為自己事業加分。

節目製作者:打造舞台,演員自動提供故事與表演內容,整體製作費用比起戲劇節目來說,成本實在低多了。

 

一樣的歷史文物介紹,透過不同的主題包裝,卻能夠滿足各類型收視族群,也能夠讓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出頭。如果當年的歷史課堂上,是用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,我想我應該會認真學習,甚至考慮轉入鑑定師這一行呢!

arrow
arrow

    哥哥與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